蟾蜍

4月的春天季節裡到野外踏青要小心別踏到小蟾蜍。蟾蜍俗稱癩蝦蟆,牠們的四肢粗短行動緩慢,皮膚粗糙有許多小疙瘩。眼睛後面還有一對會分泌毒液的大型突出的腺體,稱之為耳後腺或腮腺,青蛙沒有。

這類的蟾蜍稱為盤古蟾蜍(學名:Bufo bankorensis),俗稱台灣蟾蜍癩蝦蟆,生長在台灣山區與靠近山區的丘陵地,是台灣體型最大的無尾目動物。以蟲類為食,有時也會吃蚯蚓,常常可見到在步道、空地或路燈底下比較亮、蟲類較多的地方覓食,覓食時總是坐在地上,等待食物進入攻擊範圍之內,有別於黑眶蟾蜍,除了用舌頭外,盤古蟾蜍也會直接用嘴巴叼起食物,而黑眶蟾蜍只會用舌頭將食物黏回嘴裡,所以能吃的食物大小有限。由於本身有毒,因此除了大冠鷲及少數的蛇類外,天敵其實不多,當盤古蟾蜍遇到攻擊時,會做出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,如果無效,則會做出很像花狹口蛙的鼓氣姿勢,甚至裝死,最後才會從耳後腺噴射毒液。

資料來源: 維基百科